![]() |
?
1月19日,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藝建學院教師前往漳州埭美古村、漳州古城、漳州閩南水鄉等地進行閩南文化采風考察。
此次采風考察,旨在挖掘閩南文化精神內涵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,將閩南文化中蘊含的愛國愛鄉、崇根重祖的傳統觀念,敢拼愛贏 、頑強拼搏的精神及閩南特色的地域文化,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,用“身邊的文化藝術”教育學生,以生動具體藝術讓學生感受閩南文化中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為進一步加強課程思政建設,發揮專業課育人作用,廈門興才學院將開設閩南文化實踐體驗課,把閩南文化融入專業課教學中,以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。實踐課以漳州地區的閩南文化為研究切入點,將其獨具特色的閩南建筑及內容豐富的閩南民間藝術,引入專業課程教學中。實踐教學以“如何欣賞閩南建筑中蘊含的設計美學”為主題,帶領學生尋訪閩南歷史文化遺跡,實現專業課程與鄉土文化結合,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,深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理解。通過對漳州當地具體案例分析,既讓學生切身感受閩南文化,同時提升學生建筑審美能力和素養。
在考察活動中,首先考察了埭美古村。埭美古村位于九龍江南溪河畔、環抱于雞籠山、大帽山、峨山之中。古村四面繞水,古榕遍地。是龍海市現存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,素有“閩南第一村”的美譽。并被評定為國家級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。埭美古村是“閩南紅磚建筑群”的典范,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間,到現在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,總共有276座,排列整齊劃一,硬山式燕尾脊建筑風格,是閩南地區的建筑風格代表之一。
其次考察了漳州古城。漳州古城地處九龍江西溪北岸,自唐代以來即為州、郡、路、府之治所,現存老城區面積約0.86平方公里,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唐宋以來“枕三臺、襟兩河”的自然風貌和“以河為城、以橋為門”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。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,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——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。2004年榮獲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榮譽獎”,入選首批“中國歷史文化街區”。
最后考察了漳州閩南水鄉。漳州閩南水鄉沿九十九灣河兩岸順勢而建。九十九灣是河的名字,它橫貫在龍文城區南北,一頭牽著九龍江的北溪,一頭連著九龍江的西溪,把漳州母親河的兩大支流串聯起來。“閩南水鄉”紅磚白石、燕尾上翹、水穿街巷、流水潺潺,沿江建筑突顯‘閩南水鄉’特色,具有濃厚閩南文化元素。